泰州市北片区部分学校2023-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3月月考语文试题
一、积累与运用(共26分)
阅读下面的文字,按要求答题。(8分)
家国情怀,是人类共有的一种朴素情感,它是国家和民族的精神凝聚力。古往今来,无数仁人志士以生命赴使命【甲】用挚爱护苍生。
因为有满腔家国情怀,中华民族的史册上才留下了一段段家yù户晓的故事:端木蕻良为洗去故乡的污秽和耻辱而立下铮铮誓言;闻一多慷 kǎi淋漓斥特务,气冲斗牛震华天【乙】邓稼先为中华民族核武器事业jū gōng尽瘁,死而后已……这些都会让我们心潮澎湃。爱国主义精神一直是中华民族得以发展和生存的强大动力。
1.根据拼音在田字格内写出相应的汉字。(4分)
2.填入【甲】【乙】两处的标点符号,最恰当的是( )(2分)
A.【甲】, 【乙】; B. 【甲】; 【乙】;
C. 【甲】; 【乙】. D. 【甲】, 【乙】,
3.下列对语段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( )(2分)
A.语段中加点的“以”“因为”“才”的词性分别是副词、连词、介词。
B.语段中加线的成语“家喻户晓”“气冲斗牛”“死而后已”使用正确。
C.语段中的“:”表示引出下文,“……”表示列举的省略。
D.语段中“端木蕻良……闻一多……邓稼先……”修辞是排比。
4.下列文学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( )(2分)
A.《资治通鉴》是北宋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,记录了从战国到五代的历史。
B.“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”中的“经”,指的是儒家经典《诗》《书》《礼》《易》《春秋》等书。
C.《木兰诗》的作者是北宋的郭茂倩,这是一首南北朝时期北方的乐府民歌。
D.李白,字太白,号青莲居士,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,被世人称为“诗仙”。他和“诗圣”杜甫并称“李杜”。
5.古诗文默写。(8分)
(1)晴空一鹤排云上, ▲ 。(刘禹锡《秋词》)
(2)海日生残夜, ▲ 。(王湾《次北固山下》)
(3) ▲ ,对镜帖花黄。(《木兰诗》)
(4) ▲ ,险躁则不能治性。(诸葛亮《诫子书》)
(5)古往今来,爱国是诗歌常见的主题。《木兰诗》中,木兰替父从军、保家卫国,“ ▲ , ▲ 。”两句以夸张的手法写出了木兰的行军速度之快、决心之坚。请再写出其他古诗中表现爱国主题的连续两句: ▲ , ▲ 。(试卷上出现的除外)
……………….
参考答案
一、积累与运用(共26分)
1.喻 慨 鞠 躬(4分)
2.A(2分)
3.A(2分)
4.C(2分)
5.略(8分)
6.(1)示例:爱国人物故事会 爱国名言展示会(2分)
(2)示例:学习英雄事迹,践行爱国情操(3分)
(3)示例:语文老师,您好,我是七(1)班班长张华。我班将于4月25日下午两点在本班教室进行“爱我中华”的诗歌朗诵比赛。真诚希望您能来担任评委,给予指导,可以吗?(3分)
二、阅读理解(共64分)
7.(1)草、柳、桃花、李花 示例:春意盎然(生机勃勃)(第一空写对写全得1分:第二空占2分,意思对即可)
⑵示例一:“惹”运用了拟人的修辞,将春日人格化,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诗人抱怨春日把恨引长,产生度日如年之感,表达了诗人与日俱增的愁绪以及无法排遣 的苦闷。(修辞手法占1分,表达作用占2分。意思对即可)
示例二:“惹”是招引(或:引起)的意思,诗人抱怨舂日把恨引长,产生度日如年之感。妙用动词,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诗人与日俱增的愁绪以及无法排遣的苦闷。(“惹”字的意义占1分,“惹”字的表达作用占2分,意思对即可)
8.①推托。②另,另外。③曾经。④改变。 (4分)
9.B (2分)
10.此公/以其尝试者/告人 (2分)
11.(1)只是应当粗略地阅读,了解历史罢了。(2分)
(2)文章缺点不一定等着别人指出来,自己多练笔就能发现了。(2分)
12.①“孤常读书,自以为大有所益”“此公以其尝试者告人”等表明两人都以现身说法的方;书的重要性;②言辞都十分恳切,动之以情,晓之以理,情理交融。(3分)
13.(1)不同意,这句话不是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,比喻修辞需要有本体和喻体,这句话中只有本体“坐车的人”,没有喻体;这里的比喻词“仿佛”表揣测。